自從中國成為GDP第二的大國,政府在民生上投入年年增加,不僅中央政府對於基層投入巨大,一些發達地區更是以本級財政為民生不惜餘力。可以說,自從2006年取消農業稅以來,黨中央對於民生工程殫精竭慮,在教育、醫療、養老、農業方面投入罕見之高,對於基層民眾的確有了不少好處。但是即使我們政府比以前做得更多,但是群眾不滿更是日益增長,讓基層政府疲於應付。我們的社會管理,又該怎樣去提升呢?
  一點點小事經常能夠激起群眾圍觀,造成轟動,無論說拆遷還是城市管理、行政執法,我們的百姓經常是看熱鬧,然後集體鬧事,最後是息事寧人。而政府部門更加委屈,拆遷經常是為了地區建設、發展,而很多時候拆遷的群眾是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利益的,這從很多時候群眾期盼拆遷可以看到。假若拆遷真的如某些輿論所說,侵害大多數利益的話,那麼拆遷時候群眾假結婚、假離婚就不會存在了,那是因為利益存在他們才會突破道德底線。而在城市管理中,不管理小攤販的話,周圍群眾投訴治安不好,城管執法就侵犯小攤販生存,造成民眾輿論一邊倒。
  政府是從計劃經濟走上市場經濟的,在市場經濟中我們的確獲得了發展,讓一個社會主義大國從意識形態對抗中走向了強國之路。30年間,我們走了西方100多年的道路,我們的經濟水平是上升了,但社會管理以及人文水平還比較滯後。很多管理帶有計劃經濟的餘音,政府習慣了大包大攬,恨不得從搖籃到墳墓給百姓安排好,但是我們缺少北歐國家的財力,導致了百姓不滿意,幹部鬧情緒,中央很熱心,下麵不領情。政府審批無數多,就好比農民建房,上面的公章10來個,其中的一些部門基本無法瞭解建房者實情,只能稀里糊塗蓋章,關鍵其實不蓋章也不影響建房,這樣的審批可以說管得太寬。更比如農村公路,政府財大氣粗,一口氣給老百姓修到了門口,看似很美,其實太容易得到的東西百姓不珍惜,甚至出現為了修路占地阻工要求高額賠償的問題。
  政府有很多好的舉措,例如醫療救助、低保、年底慰問等等,但免費蛋糕人人想吃,這些本該是社會最後一道保障網變成了某些人眼裡的福利,不吃白不吃,更關鍵是吃上了的年年想要吃。一旦取消的話,大家意見很大,還經常上政府吵鬧。在農村情況還好些,特別在一些安置區,開著豪車領低保都能見到,百姓能夠滿意嗎?不患寡而患不均,政府一下子從窮日子到富日子,大手大腳慣了,對於社會基本保障有時當做安撫手段。殊不知正是這種縱容,導致一些有良知的群眾不滿,得到利益的胃口更大,真正需要幫助的群眾有苦難言。
  十八屆四中全會倡導法治,但很多時候領導一句話比任何條文都管用,這樣隨身所欲地使用公權力,造成公信力下降。解決之道還在於法制,在於民主,小到農民建房,大到國家項目落地,我們都要聽取民眾呼聲,決策考慮民眾意見,更要求落到白紙黑字,對於事後大吵大鬧,堅決予以法律製裁。要把權力還給百姓,同時也要把百姓統轄到法制之內。沒有不能法律製裁的人,無論你是高官還是群眾,無論你年輕健康還是老邁不堪,你觸犯法律,必須受到法律審判。
  文/李凱  (原標題:我們的社會管理能力該如何提升?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qu67quawp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